生于清末,旅居西洋35年,外曾祖父的后续传奇故事
文/赖晓伟
外曾祖父陈国荣(字耀仁),和共和国副总理陈慕华、国民党副总裁陈诚同出一脉——司下陈。

他生于1894年,经历了清朝、民国、共和国三朝。在35岁时出国,在欧洲定居闯荡了35年,1964年回国后不久便逝世了。对于他在海外的事,家里人了解甚少。生前只留下两本日记本,被后人废弃在祖屋的抽屉里。

这本日记本距今将近百年。在青田旧城拆迁之前,被我无意之中发现。于是我将它捡了回来,抖落了上面的灰尘,试着进行了解读,也由此引出了后续的一些故事。
2024年1月,我将他日记本上的文字整理了出来,公布于互联网,但仍对他在国外所经历的事一头雾水。此事本来已搁置,哪料到又节外生枝。

2024年10月13日,我偶然拜访青田文化会展中心7楼的文物馆和8楼的非遗馆,又乘电梯到了11楼的青田华侨陈列馆。
进入馆内,迎面碰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工作人员,他礼貌性地点了个头。我则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番,正准备离去。哪料到此人仍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我觉得很不自在,忍不住回头脱口而出:“那位是小海吗?”
来人真的是瓯联网友言小海,曾任外汇斑主。而我完全是下意识地说出了他的名字,没想到他说是,真是奇哉!

于是,我说了外曾祖父陈耀仁的那些侨事。言小海就把我请到了12楼的办公室,加了微信。我情急之下就将发表于互联网上有关外曾祖父的文章发给了他。结果他留意到了上面《人情薄》里的一张照片。
言小海不愧是专家级别的,对青田的侨史极其精通。他打开电脑,很快就搜出了一张报纸《祖国抗日情报》,上面霍然记载着捐款人陈耀仁等几位青田老乡的名字,由此判定这个“陈耀仁”就是我的外曾祖父。


这张报纸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大呼此趟青田华侨陈列馆之行,有收获。
因为家里人从来都不知道外曾祖父身在海外,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仍热心于抗日救国。我忽然明白了日记本第一页为什么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因。

这张报纸见证了青田老一代华侨虽然出身泥腿子,又远在异国他乡,却不忘抗日救国的情怀。不禁让我为之一振。回家后,我将《人情薄》上的名单发给了他。


第二次拜访青田华侨陈列馆时,我又将姨娘收藏的照片拿到陈列馆扫描存档。第三次我则动员陈耀仁的外甥将书信、证件和照片近三十份史料,也拿到华侨陈列馆扫描存档。
至此,前后史料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130多份。很多照片和书信连我都没看过。甚至还有一封1964年回国参观国庆典礼的邀请函,没想到外曾祖父在海外也算是人物。

事后,言小海告诉我日记本可能摘抄于别处的文章,价值不大,另外一本1964年荷兰回国时写的《人情薄》极具价值,上面有124个名字之多。现在大部分的人已经辨认出来了,除青田华侨外,还有温州、瑞安和文成华侨。其中以荷兰华侨居多,还有几个是德国华侨,有些甚至是大佬级别的人物,足以充实青田的华侨史。
没想到,外曾祖父在海外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圈,还结识了不少洋人,俨然侨领派头。言小海开玩笑说,可以出一本《陈耀仁传》的书了,劝我将《人情薄》捐给华侨陈列馆,办个展会。不过最终被我以个人隐私为由婉拒。

据言小海专家解读,陈耀仁的西文名字叫“Chan Tuk Yen”,到时候可以查阅荷兰国档案。《人情薄》第一页“德国白良门哈富”,是德国港口城市“Bremenhaven”的音译,那里有青田人的贸易公司。《人情薄》上的留进轩,《祖国抗日情报》里也有个留进仙,应该是他。《人情薄》上的“林敬斋”,《抗战报》上也有他的捐款。另外,荷兰有不识字的华侨专门跑到陈耀仁那里,经常托他给青田的亲友写信……
经过专家的梳理,外曾祖父陈耀仁遗存在欧洲的信息越来越清晰,很多尘封的秘密也终将揭开。也让我不禁感叹世上种种不经意的巧合。如果那天不是偶然拜访青田华侨陈列馆,偶然一句“那位是小海吗?”,那么外曾祖父的事可能就石沉大海了。

很多人都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父母老去,很多人可能将他们一生钟爱的书籍当成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等我们老去,那些祖辈的照片和书信也终将无人继承,化为尘土。
如今,外曾祖父照片和书信的扫描本永久保留在青田华侨陈列馆也算是一个很好的交代。陈氏后人也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他们祖辈的音容笑貌,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