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正传》:在那旮旯里,文艺竟如此疯狂炸裂!
在我还比较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90年代亏到资方大佬住院吊点滴、00年代摇身一变成神作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很普通,以至于一度曾被误认为阿Q正传或是阿甘正传的港版。初初窥其真容果阵,怎么说呢,虽然也有多角故事,虽然故事里的主角在不断洗牌,虽然好像是有那么点存在主义的宏观视角,虽然还有一个阿飞倒下去无数个阿飞站起来的开放式结局,但是身为观众的我,总感觉什么故事也没有讲明白,就像外滩多少号里花了大价钱吃上一餐,吞下去有几根芦笋或几片鱼干事小,就为一气氛,为一情调,为一……靡靡之音下阿飞从南华会摇曳而出的……风姿绰约。
后来再看,是临近毕业的时候,正处于企图用一套价值观横扫寰宇、或者从每个电影里都要提炼出一套世界观的阶段,自然顺理成章地从中大大议论了一番存在主义。虽然现在拿出来看看也不嫌丢人,然而好电影总不是只有世界观。
这次香港电影展不乏佳作,但是托排片的福(他们大概以为文艺青年都是不用上班的鸟,可以在清晨10点就飞到遥远影城),所以秋天的童话、梁祝、人在纽约、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通通没有看成,总算总算,在三场阿飞里赶上了一场。
说到这场,因为场子大音响好,而电影展又特别用了修复版胶片外加新造的字幕,那体验,怎一爽字了得,那电影,怎二好看字了得。用小龙的话讲,就是连字幕的犄角旮旯里都透出文艺味儿!(字幕真是很好看很怀旧很文艺的调调)
像这样的片子当然是常看常新,尤其我们这种内心丰富的人,每次都能有新发现。那这次的发现是什么呢?就是谁再说这片模糊暧昧玩情调搞哲学我就跟谁急!这明摆着的,线索多么清晰,意图多么明显的墨镜夫子自道啊!
线索我就不分析了,关于多角关系,关于“阿飞处于金字塔顶端”,两个女人都爱他,牛华决心永世不表白只在电话亭前面多等几分钟,学友立志接收人车不成转而成人之美……等等大家知道得很清楚了。从前以为看到“阿飞寻母其实是自我逃避的一个借口”就是拨开多角关系云雾见青天,就是明白了导演意图。现在想想好傻好天真,导演明明就是在通过这个电影为自己的心路立传、为自己敲警钟、为自己规划人生路线嘛!
阿飞的外形、风姿、大户出身、自由不羁、泡妞技术……都是导演向往之,又略有资本可以靠近之的元素(外形都算高大,出身都算小康,年轻时候的墨镜虽然书生气浓又近视眼,风姿不及,但不乏才气,而众所周知富有才气的书生最能yy了)。他虽然不至于傻到在现实生活中跑到苏丽珍面前叫人家抬住他的表,但电影里臆想一下还是满可以的,而电影里苏丽珍的反应也很符合他的预期。走了一个苏丽珍,又来一个梁咪咪,更显主角魅力无边,都是他不鸟人家,没有人家不鸟他的。连他出身卑微的学友朋友也对他恭敬又亲昵。
但是导演也知道这样一味yy下去太危险了,要出事的,观众也会嘘声四起真把他当yy帝的,于是造出了一个牛华,把自己拉回现实。通观全局,前半段,牛华虽然没有对阿飞露出明显的敌对情绪,但是他看到面貌清秀的苏丽珍这么被一个扑街耍,斜眼睨向阿飞的时候明显也没有多少善意可言了,通常都是用耷拉下来的眼皮子暗示他对阿飞这一族群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的不屑。至于后半段,那就比较赤裸裸了,直接就戳穿:不是各个都像你的,吃饱不忧米,我们要做工的!你会飞的话,飞给我看啊?会飞。。然后从鼻子里哼出一股冷气。
这时,受了轻蔑了阿飞(以及化身阿飞的导演),虽然遭受屈辱,却还苟延残喘了一句:会有机会的,不过到时候你不要自卑哦。以前看到这里,就笑牛华傻,现在只能惨笑阿飞,骗谁呢骗谁呢,心里早就知道是完了,还强撑场面。然而神奇的是,故事至此,导演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说服——做飞飞是没有好下场的,至多只是面子上好看,嘴上痛快罢了,虽然做牛华很没面子很卑微,但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还是做牛华比较符合自己保守的人生观啊……所以在这个片子里飞飞和牛华其实是同一个人(你们先别砸臭鸡蛋,让我说完!),就是导演。
导演一看做不成阿飞,即使做成也没有好下场,就把自己过渡给了牛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惦记着苏丽珍,而他其实也早就知道,咪咪是自己拿不住的角色,她的豪放她的坦荡,都会在无形间施加他的压力(比如她不介意养他但是他介意吃拖鞋饭),而只有一样闷闷的苏丽珍,向往家庭生活的苏丽珍,才是他的the one。
最后阿飞死掉而牛华仍然去跑他的船,露露下落不明而苏丽珍仍然在南华会卖她的球票,就是地心引力的胜利,也是世俗生活的胜利。所有轻的东西都站不住脚随风而去,而巨蟹男墨镜是要稳稳地企在地面上的。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试图脱离地心引力的跳跃,但他绝对不会,一下子用力过猛跳到世外去。一部飞飞正传,就是他把自己从飞飞的yy拉回到地面的最好写照。
最后,祝他和苏丽珍百年好合。而飞飞和咪咪以及其他那些原本来就自风中的臆想,还是回到风中去吧。
番外篇:为什么那么多非主流
那天看完飞飞出来,因为小黑要跟我回家拿东西,于是就讨论了一路,发现虽然如灰灰曾说的,飞飞正传实在不是一部很典型的飞飞片(起码没有后来的蓝江传里的飞飞典型),但是里面的人物,别看他们装得那么文艺,那么情调,其实都还算是非主流集群——飞飞:无业人员,养母从事过特殊行业;学友:小混混;丽珍:小卖部营业员,还是澳门来的,算是硬盘(杜汶泽说,澳门人到香港,不戴只劳力士都没人看得见你);露露:不说了,自己就是特殊行业的;牛华:算是有份长工,不过差佬60年代的地位是很卑微的,不像现在变成公务员还有制服诱惑一说;飞飞租住的宅子,也充满了印度阿三,一看就不是什么高档社区,略强过露露家的廉租屋吧。
好了,这些文艺腔的青少年哪吒,其实都还是社会边缘人群,那也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要真搞成上流飞飞,老王的经历也无法驾驭。不过奇怪的就是,此类人群后来在老王的电影里还是一再出现,改头换面的,别以为批了马甲就不认得你们——重庆森林:林青霞是贩毒的;金城武不知道干吗的,小混混;王菲又是快速消费餐厅的营业员;梁朝伟又是差人。蓝莓之恋:裘德洛也是酒吧的营业员。春光乍泄:一群阿根廷飞,屠宰场工人,欢迎欢迎请进请进里边坐里边坐……
为什么呢,那么多非主流?
说到这里,也实在没话好说了,感觉一个作家/导演,就是在不断以新的方式重复自己的处女作……或者一个作家/导演,就是因为心里某个故事印象太深,一定要说,还要不断换着方式重复说,才会有这个冲动去写书/拍电影。
可怜的人类是多么贫瘠啊,就那么一点故事在心口上不断地,磨来磨去。有人磨成了豆腐,有人磨成了珠宝,归根结底,都是沙泥,沧海一沙,沧海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