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萨鲁曼”的前世今生,曾饰演吸血鬼王德古拉

克里斯多夫李最脍炙人口的角色,是“暗黑亲王德古拉”(右)。
以电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及《哈比人》(The Hobbit)三部曲里白袍巫师萨鲁曼(Saruman)一角,为年轻影迷熟知的英国资深员克里斯多夫李(Christopher Lee),7日因病辞世,享年93岁。
台湾媒体的影剧(娱乐)中心的记者、编辑普遍比较年轻,跟多数年轻影迷一样,不识此君当年的光辉岁月,因此多数媒体对他的介绍都相当简略。多半只提到他是《魔戒》及《哈比人》里的“萨鲁曼”、或是《星际大战》(Star Wars)前传里的“杜酷伯爵”(Count Dooku)。
甚至有些媒体参照Google,把他的名字译成“克里斯多福李”。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很久很久之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台湾媒体及片商是把他的名字译成“克里斯多夫李”的。
除了名字从“多夫”被改成“多福” 之外,更让人遗憾的是,多数台媒因为本身所知有限、懒得查资料、或是为了迁就年轻读者,普遍只强调他是“萨鲁曼”,却忽略了他在影坛的真正成就。这其实是一种贬损,就像去年名导演李察艾登保禄去世时,被台媒贬损成“《侏罗纪公园》里的爷爷”一样。同样的,克里斯多夫李的代表性角色并非只有“萨鲁曼”、甚至不是“萨鲁曼”, 他最著名身分是“最正宗的吸血鬼”!
在西方影坛上,克里斯多夫李以“三高”知名。一,身材高(195公分)。金氏世界纪录说,他是“世界影坛里最高的男主角之一”。二,辈份高。他1948年起开始演电影,演出作品超过250部。近年仍活跃影坛的英国影星里,只有米高肯恩差可比拟。
三,“技术含金量高”。生父是军人,母亲是来自义大利“波吉亚家族”( Borgias)的女伯爵(据说该家族血统可上溯至查理曼大帝),继父是经商的“好野郎”。这样的背景让他拥有特殊的贵族气质,会说流利的义大利语、英语、法语,后来又加上西班牙语和德语。他还很能唱,晚年甚至发行过歌剧、重金属摇滚唱片。这样的特殊条件,在影坛并不多见。这样的外型和气质,造就了他最脍炙人口的角色:“暗黑亲王德古拉”(Dracula,Prince of Darkness)。那就是“顶港有名声,下港上出名”的吸血鬼啦!
克里斯多夫李影艺生涯的黄金时代, 跟英国“铁槌”公司(Hammer Production)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铁槌”是英国史上最重要电影公司之一 ,以制作恐怖片知名。1957年,该公司拍摄了《科学怪人的诅咒》(The Curse of Frankenstein)一片,由彼得库辛(Peter Cushing)饰演法兰肯斯坦博士,克里斯多夫李饰演科学怪人。
这部作品大获成功,于是该公司接著于1958年推出《吸血伯爵》(Count Dracula),由克里斯多夫李饰演德古拉伯爵,彼得库辛饰演“抓鬼大师”凡赫辛(Van Helsing)。这部电影更为成功。由于高大、声音低沉、有贵族气质的克里斯多夫十分符合片中的角色,让本片一举奠定他的吸皿鬼地位。他跟彼得库辛是 “铁槌”的双璧,多次在电影里交手,两人私底下也是好朋友。
根据IMDb电影资料库,克里斯多夫李前后10度演出吸血鬼德古拉,是影坛上演出此一 角色次数最多的,当中多数是在“铁槌”公司内完成。从1958年至1970年代中期,克里斯多夫李是吸血鬼的同义词。
他最后一部吸皿鬼电影,是法国恐怖喜剧《吸皿鬼父子》(Dracula, Pere et Fils),完成于1976年。之后,他告别吸血鬼这个角色。稍早前的1974年,他演出007电影《金枪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克里斯多夫李本身跟007小说原作者伊恩佛莱明(Ian Fleming)是表兄弟关系,坊间传言007这号人物是参照克里斯多夫李本尊打造的,但他在本片里却是演出007的死对头。“金枪人”后来成了他在影坛里的另一个代表性角色(本片也是周星驰电影《007大战金枪客》的灵感来源) 。
1977年起,克里斯多夫李赴美发展,演出多部美国电影。当然,年轻观众最熟悉的,仍是“萨鲁曼”与“杜酷伯爵”这两个角色。2009年他获英国皇室封为爵士。
克里斯多夫李多数时候演出大反派。除了上述的西方邪恶角色之外,他也演过东方的坏蛋:包括俄国妖僧拉斯普丁(Rasputin)、以及中国的犯罪天才傅满州(Dr. Fu Manchu)。不过,他在演过不少好人,例如大侦探福尔摩斯,想不到吧?相关报导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