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云提出要求陈锡联辞职,陈锡联坦言:要我脑袋都没问题
前言
在抗战时期,我军从战场上磨砺出了很多军事型的人才。陈锡联就是其中之一。
陈锡联不仅在抗战时期,多次带领769团斩获奇功,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引进和改装的炮兵装备,在抗美援朝等战役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陈云公开要求辞职。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屡建奇功
陈锡联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去世后,他就和母亲一起四处乞讨,再然后就是跟着地主家干活,才能勉强有口饭吃。
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陈锡联在一天夜里,趁着母亲熟睡独自偷跑出去,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从这时起,陈锡联就将他的军事天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年仅16岁就当上了连部指导员,18岁就任红30军88师263团政治委员。后来又成为红4军10师副师长,参与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作战。
不过让陈锡联真正大展身手的,还是在抗日战争中。
1937年10月,年仅22岁的陈锡联率领769团袭击了阳明堡日本机场,炸毁24架日军战机,让日军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对山西地区的制空力量。
这件事不仅让陈锡联在八路军中获得了很高威望,同时也让蒋介石也大为赞赏。从陈锡联在20岁前后不断晋升这点就能看出,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能力。
直到抗战结束,30岁的陈锡联就已经当上了中原野战军三纵的司令员,前后指挥了大小战役数十次,往往能用劣质落后的武器装备,给日军造成重大的打击。
“二陈配二玉”的佳话,不仅因为陈锡联和陈赓是连襟,同样也是对两人军事能力的侧面体现。
“不争”的性格
通常人们一提起“将领”,往往会产生不怒自威、整日泡在军务和兵书里、浴血奋战冲锋在前等刻板印象。
但陈锡联不一样。
虽然陈锡联的军事素养很高,年轻时晋升速度也很快,但他本人对于名誉和军功这些东西却并不放在心上。
在22岁那次炸毁日本飞机之后,所有人都在为陈锡联取得的重大战功所祝贺,只有他本人一遍遍地复盘整场战斗。
陈锡联认为,还是因为自己对飞机大炮这些重武器不了解,制定的作战计划不够完美,不然就能让伤亡人数再减少一些。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影响,陈锡联才会在后来下苦功夫研究大炮,为我国炮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打仗以外,陈锡联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建树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
在党校学习时,陈锡联经常和陈赓一起去看望朱德。每次到朱德家门口,两人都会一个敲门打配合,另一个用棍子把朱老总家的苹果捅下来几个,事后就说这果子是自己掉下来的。
朱德每次都能识破两人的“小伎俩”,但看在他们这样打闹也很有意思,于是便没有拆穿。
虽然小时候家里穷,但陈锡联对金钱也没有一丝贪念。
土地革命时期,陈锡联把打土豪得来的金条金砖用来垫桌角、垫床腿,结果让后勤部的人都吃了一惊,还以为他偷偷把金条给收走了。谁知陈锡联本人根本不知道这是金子,只觉得是花花绿绿的好看石头。
邓小平同志后来也这样评价陈锡联,说他“有吃肥肉的胃口,也有啃骨头的劲头”。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陈锡联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却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往来这一块很朴实,就像他刚参加红军时勤快讨人喜爱的样子一样,打仗不仅是为了建功立业,更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
这样一个能打仗,关键时刻靠得住的军事将领,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廉洁自珍的操守,也难怪当时所有人都想让陈锡联来当自己的副手。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陈锡联所部虽然战果不大,但所有人只要一提起他,心底里都会格外安心。
直到1970年,陈锡联已经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调到北京的陈锡联也很受毛主席倚重。
每次陈锡联向毛主席请教时,毛主席都会很耐心地向他解释,这份刻苦学习的精神很受毛主席喜欢。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觉察到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所以希望在一些有经验的将领中选择一人“执掌三军”。
放眼望去,此时的开国元帅们大多年逾古稀,身体健壮又善于权变的陈锡联就成了毛主席的首选目标。
主动辞职
很多人都不明白,陈锡联主动提出辞去领导职务时,他的权力已然达到顶峰。
并且不论是毛主席和周总理,还是后来复出的邓小平同志,都对陈锡联的个人能力和人品非常肯定。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陈锡联都没有到辞职的地步。
并且在毛主席去世后,陈锡联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华国锋等人合作,维护了国内局势的和平稳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邓小平的一句话,也点出了陈锡联存在的问题。
原来当初在沈阳军区时,由于陈锡联能力出众,和很多人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也是他一贯的处事态度。
殊不知在此期间,因为许多冤假错案,导致人民群众对陈锡联也有很多意见,这也是后来陈云要求陈锡联辞职的原因。
弄明白了这层逻辑关系后,陈锡联在会议上做了检讨,并明确表态说:
“只要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就是让我掉脑袋都愿意。”
这句话说完后,即便有人还对陈锡联有怨言,也被潮水般的掌声所掩盖了。
1980年2月,陈锡联提交了辞职报告。陈云看过报告后,也对陈锡联的态度表示肯定,主张将这件事翻篇不再讨论。
之后的陈锡联虽然退居二线,却仍然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
1999年5月,北约战机轰炸南联盟时,得知消息后的陈锡联依然很气愤,表示自己即便上了年纪,但仍然可以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