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里程碑
2025年5月8日,中俄发布联合声明,这是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贯穿政治、经济、安全、国际秩序等多个维度。
一、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的深化
声明进一步巩固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明确其“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这种关系超越了传统军事同盟模式,体现了双方在政治上的高度互信。例如,俄方重申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坚定支持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举措;中方则支持俄方维护本国安全稳定,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俄内政。这种核心利益上的相互支持,不仅强化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也对外部干涉势力形成威慑。
在国际事务中,中俄通过声明共同发声,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例如,双方批评美国的“双重遏制”政策,反对其通过经济胁迫、军事扩张等手段破坏国际稳定。这种联合立场有助于平衡国际力量格局,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经济合作的全面升级与抗风险能力提升
声明列出25项经济合作重点方向,涵盖能源、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展现出双方深化合作的决心。例如,能源合作方面,“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设计年输气量达500亿立方米,结合现有管道,俄罗斯对华天然气总供应能力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量的40%以上。这不仅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为俄罗斯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增强了双方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议价能力。
在金融领域,中俄推动本币结算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能源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85%,两国间几乎所有贸易活动均以卢布和人民币进行。这种“去美元化”实践降低了汇率风险,冲击了美元霸权,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规避金融制裁的合作范式。
此外,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的完善、跨境交通走廊的畅通,以及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挖掘两国贸易潜力,预计到2030年双边贸易额将大幅提升。
三、安全协作的常态化与全球战略稳定维护
中俄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声明强调加强军事互信与协作,扩大联合军演规模,定期组织海上、空中联合巡航。例如,“北部·联合-2023”演习在日本海举行,针对性演练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提升了双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这种常态化的军事协作不仅增强了两国自身防御能力,也为地区安全提供了公共产品,对美日韩同盟形成战略牵制。
在全球战略稳定方面,双方关切核武器国家紧张关系升级、军事联盟扩张等问题,呼吁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种立场有助于缓解国际军事紧张局势,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的安全架构。
四、历史正义与国际秩序的共同捍卫
声明高度重视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强调中俄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胜国的历史责任。双方坚决反对篡改历史、美化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复辟,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罪行,与军国主义彻底切割。这种立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旨在防止极端主义死灰复燃,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合法性。
在全球治理层面,中俄主张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双方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的协作,有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科技与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
中俄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例如量子计算领域的“伏羲-1号”芯片研发,运算速度较传统计算机提升9个数量级,应用于气候预测、通信加密等领域。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两国的科技实力,也为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了新的选择。
人文交流方面,“中俄文化年”等活动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教育合作的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的增加,以及媒体、青年组织间的交流,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民意基础。
六、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
中俄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合作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其影响将长期作用于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在政治上,中俄协作形成制衡西方的稳定力量,削弱美国单极霸权,加速国际秩序向多极化转型。在经济上,能源合作重塑欧亚大陆供应链,科技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动力。在安全领域,常态化的军事协作和战略巡航增强了地区稳定性,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范例。
总之,这份联合声明不仅是中俄应对外部压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国际秩序革新、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举措。其意义远超双边范畴,为动荡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