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渠道、专利全给美国!民族企业南孚为何这么做?
前言:
“一节更比六节强”这是在十数年之前的电视广告上,近乎家喻户晓的一句词,打出这句广告词的正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南孚电池。
在当年,南孚电池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句广告词让大众都认为,这个品牌的电池在耐用度上远超其他同价位的品牌,当然,南孚在质量上,确实是让人十分满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南孚电池已经渐渐的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内,已经有很多人将这个品牌渐渐的遗忘,甚至于一些年轻人,根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品牌。
那么你知道现如今,那个在早年间傲视群雄的国货品牌已经成为了一家美国公司旗下的品牌了吗?
南孚在国内那么畅销,为何要投入美国的怀抱呢?
发展史
南孚电池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他们只是一家坐落在一个小山沟中的小厂子,似乎这间小厂子在等待一个可以拯救这个不温不火厂子的贵人。
1976年,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到了这间已经稍显破败的小厂子,年轻血液的注入,为这间小厂子带来了一丝的生机,他似乎也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这间小厂子的贵人。
那么,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在日后享誉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贵人呢?
这还要说到他偶然之间的一次出国考察。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希望不要在骂了,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当时的陈来茂,在刚刚出国的时候,就发觉了我们国内电池技术上,远远的落后于国外,毕竟当时美国的市场之上已经充斥着大量的碱锰电池了,但是反观我们国内呢?
由于起步的时间较晚,所以当时中国的民众使用的大都还是一些干电池,这与美国相比较起来,可是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热血少年有了奋起直追的心思。
就这样,回到国内的陈来茂迅速展开了行动,在通过引进外资的方法拉来贷款之后,将当时最为先进的生产线带到了国内,1988年的时候,他成立了南平南孚电池公司。
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恰巧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在那个时候,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成批的出现在了中国的市场之上,就在老百姓研究这些新奇的电子产品的时候,南孚电池看到了一场巨大的机遇。
毕竟这些电子产品最需要的,正是价优、质优的电池,于是南孚电池顺势而起,以自己研究多年的碱性电池获得了众多品牌的喜爱,迅速将这一新兴的市场占据,成为了我国知名的电池品牌。
就是这样,这家成立仅仅只有五年时间的年轻品牌就已经将自己的品牌做到了销量第一的位置,一直到十年之后,南孚电池的市场份额更是占据了全国的一半市场!
这一年,正是2003年,南孚电池的光辉历史在这一年开始,可以说是已经直线下滑,甚至是,这家公司变了味道。
成也外资,败也外资
中国的市场,不论是任何一个行业对于国外的资本来说都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就算不能像这块蛋糕吞进他们自己的嘴里,他们也会尽力地不让我们的企业发展起来。
就像北京孩子从小喝的饮料“北冰洋”在被外资盯上之后,迅速的被百事可乐收购,这也使得这个被很多孩子喝过的童年品牌消失了很多年,一直到最近这些年才出现。
那么,当时发展势头正猛的南孚电池,他们自然也是不会放过。
其实早在1999年,外资就已经盯上了南孚,还记得刚才说的吗?陈来茂在公司的起步阶段是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拉来的贷款,这个时候,这一隐患渐渐的暴露了出来。
摩根士丹利,一直都在不断地对全世界的知名企业进行掠夺,这一次他们就再次联合了荷兰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立了一家中国电池公司,展开了对南孚电池的收购计划。
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被陈来茂所吸引来的外资已经掌握了一点点的股权,但是对于南孚这样的大公司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当三家国际资本进行收购的时候,他们送占据的股权直接达到了49%!
仅仅2%的领先,还是让这家电池巨头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可是随后让人没想到的是,之前被外资掌握的股权再一次被摩根士丹利进行了收购,这也让这家公司的控股权落入了美国的手中。
很明显,外国资本是不会让这家之前的电池巨头的日子好过,尤其是在之前他们在电池行业输给南孚过,这个时候无疑是报复南孚的最好机会。
在被并入到国外公司之后,这家之前的民营企业黯然的退出了市场,甚至在2015年的重组报告之中,都看不到创始人陈来茂的名字。
其实,在对南孚进行收购之前,外资就已经瞄准了数个中国优秀的企业,在这之中就连”李宁体育“的名字都赫然出现在其中。
但是,对南孚的投资是可以让他们的收获极为丰厚,也正是这一次的投资,使得这家对其投资的企业,牢牢地坐稳了在投资行业之中的地位。
但是之前的这一家优秀的民族品牌,却沦落到了现如今的地位,甚至,不会再被人提起。
结语:
南孚的黯然离场,对于整个中国电池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虽然现在的南孚还在继续运营,但是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
这样的结果让无数的果然忍不住为他扼腕叹息,尽管在企业开始的时候,资本的即使注入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但是资本却并没有办法真正的拯救一家公司,如果资本的注入过大,最后的结果对于一家优质的企业来说也是一项极大的打击。
这一点,从南孚电池现在的境遇也是可以看的出来。
信息来源:
华尔街见闻——老牌霸主南孚的30年浮沉史:摆不脱资本的裹挟
南孚电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南孚电池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