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任教十年后,青年科学家颜宁再度出走,真实原因来了
刷网络文章的时候,我们时不时会刷到关于施一公的著名女弟子的文章,其中就有大家最为熟悉的青年科学家——颜宁。
顶着学霸光环的颜宁,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在这里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并作博士后研究。2007年,学成归国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不到30岁的她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这样的履历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不过,还有更强悍的,则是颜宁的科研能力与成就。颜宁在37岁时,曾带领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科研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困扰科学界50年的难题。从2009年起,颜宁先后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期刊发表科研文章19篇。仅是本月中旬,她在Nature就两连发,再一次引起了科学界和广大公众的关注。
如此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当然诸多奖项荣誉加身,比如“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中国科学之星”等,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结构生物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却因为在清华大学执教十年后,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再度远赴海外工作,而持续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挖挖机注意到,有很多的网文猜测分析颜宁再度出走海外的原因。有说颜宁在清华大学受排挤的,有说国内学术之风不正的,说得最多的则是她几度落选院士,称颜宁心灰意冷,最终远赴海外,入职普林斯顿大学,一去不复返。
在颜宁出走海外后不久,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也再度赴美,成为麻省理工大学的全职教授。这样一来,很多网文把颜宁与许晨阳,放在一起大书特书,探究两位青年科学家出走的真实原因。
这些文章无一例外都很火。有的网友藉此批判国内高校人才机制有问题,说留不住人;有的指责科研学术项目论资排辈,青年科学家难以获得足够的项目支持;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对颜宁的出走嘲讽与不满,有的甚至还大搞人身攻击。

比如近来的一段视频,冠以《清华才女连续3次申请院士被拒,最终离弃祖国,花落美国科学院》的标题,用上了“离弃祖国”的字样。这段视频,也被青年科学家颜宁本人给刷到了,而且转发在个人社交媒体之上,还@了视频作者,做出了两个字的回应:“扯淡!”
不得不说,上传视频的作者确实太过分了。好在这则视频被诸多网友投诉,发布视频的媒体平台已作删除处理,并对作者按照平台规则进行了扣分、禁言等处罚。
谈到去普林斯顿大学,颜宁向新华社表示:“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人们常说居安思危,我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在新的环境中激发新的灵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做出再度赴美的决定,是其本人深入思考、慎重考虑的结果,还曾与清华大学各级领导作了充分沟通。

颜宁这样的回应,让“几度院士落选”“负气出走”“愤然离开”等网络言论不攻自破,重重的打脸了一众自以为是的自媒体作者。如今,青年科学家颜宁已自揭远赴普林斯顿大学的真实原因,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继续歪曲事实,刻意揣测其出走之意呢?
挖挖机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阐明过一个观点,就是像颜宁、许晨阳这样的青年科学家,赴美学成归来,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而工作,并且时间还不短,这样的科学家无疑是有着厚重的家国情怀的,不应被公众质疑为追名逐利,更不应成为被网络言语攻击的对象。

正如颜宁自己所说:“我们无论在哪国做基础研究,受纳税人出资支持,能第一个搞明白一些东西已经是最大的赏赐,带来的名利只是副产品,而不是追求。”
挖挖机认为,像颜宁、许晨阳这样的科学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发自内心地佩服,对他们保持一份特别的尊重,而不是捕风捉影、言辞苛责,更不能为了博人眼球,就失去了下限,甚至还搞起了人身攻击。
崇尚科学,还得从尊重科学家做起!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