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震撼,《莫娣》以温情主义式的氛围,诠释残缺成就梦想
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序
“我宁可在油漆中寻找生命,也不愿在日常琐事中度过一生。”
2016年,一幅类似儿童简笔的画作,在加拿大网络拍卖中以45000美元的高价售出。
大家惊奇之余,对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也产生了兴趣。
在网友齐心协力的搜索下,一个名为“跛脚鸟”莫娣的女人出现在公众之中。
莫娣身形矮小,伴有残疾,甚至因为严重的风湿病,导致手指都产生了变形。
可众人并没有被她的样貌吓到。
反而为其悲痛的身世和童贞的画作,以及她与丈夫矢志不渝的爱情而大受感动。
原来,莫娣早已经在1970年去世,她没有童年,没有花季,唯有疼痛伴随。
但她并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并在遭遇渣男后遇到了一生挚爱—埃弗雷特。
自他们结婚那天起,莫娣的生命中只有两样东西,画画与埃弗雷特。
她将对生活的热情与童贞跃于纸上,将心中的纯净与爱情奉献给埃弗雷特。
它们既是精神的支柱,也是活下去的希望。
1970年,莫娣在病痛的折磨下去世。
埃弗雷特则因与入室盗窃的劫匪争夺莫娣的遗物而不幸惨遭迫害。
在他们去世后,他们的爱情与莫娣的画作渐渐流转开来。
2016年,英国导演艾斯林·沃什以莫娣的真人故事为剧本,拍摄了同名电影—《莫娣》。
浮生一切皆可成诗,励志、温馨、平淡的爱情就藏在生活里。
故事情节
电影《莫娣》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镇。
莫娣是一个患有关节炎的女孩,她的童年充满了疾病和孤独。
母亲去世后,莫娣被迫离开家庭,前往镇上独自生活。
镇上一次集市上,莫娣碰到了寡言少语的渔夫埃弗雷特,他正在为一份家务工作寻找帮手。
莫娣决定接受这个工作机会,来到埃弗雷特的小木屋中开始了新生活。
莫娣的工作并不轻松,因为她的身体状态极差,但她始终坚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埃弗雷特的小木屋里,莫娣发现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
她开始用简单的画笔和颜料创作画作,描绘着她眼中的世界—简单、纯洁、充满生机。
莫娣的画作不仅给她带来了乐趣和满足,也让她逐渐赢得了埃弗雷特的尊重和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娣的画作逐渐为人所知,她的艺术才华被世人所称赞。
她的作品不仅在加拿大本土引起轰动,还在国际上受到了关注。
莫娣的坚持和创造力让她成为一位备受尊敬和爱戴的艺术家。
她用画笔点亮了自己的生命,也感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电影《莫娣》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展现了一位普通女子如何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通过艺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部影片温暖、深情,让观众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启发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感受生命中的美好与温暖。
影片主题
《莫娣》中最突出的主题之一是坚韧不拔。
莫娣在整个生命中经历了身体的残疾、家庭的虐待和生活的艰辛。
但她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影片强调了艺术的力量。
对莫娣来说,绘画是她表达自己的途径,也是她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尽管她的画作看似简单,但它们承载着她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莫娣的画作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人生,也触动了其他人的心灵。
电影通过莫娣的艺术表达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力量。
它能疗愈心灵、传递情感、激发灵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起初,莫娣与埃弗雷特是主雇佣仆的关系,后来他们慢慢建立起了更深的情感纽带。
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但他们依然选择相互扶持、互相关怀。
这个主题强调了爱的力量与坚持的重要性。
无论生活如何艰难,爱和承诺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力量,共同创造幸福的人生。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弱者。
但是通过莫娣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坚强和自我价值。
莫娣不仅能够自力更生,在家庭生活中处理棘手问题。
还能够利用自己的天赋和潜力来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解放自己并改变自己的命运。
莫娣不是完美的,她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战胜了逆境,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她的作品也被誉为“原始艺术”的珍品。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即便爬得再慢,也要坚持爬升,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抵达自己的巅峰。
影片背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
这是一个经济大萧条时期,全球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加拿大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衰退,许多人失业和贫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面临着生计问题。
生活压力巨大,社会关系和家庭状况也受到严重影响。
莫娣和埃弗雷特作为一对贫困夫妻,他们艰难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
与此同时,20世纪30年代也是加拿大艺术界兴起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原来被忽视的加拿大本土艺术逐渐受到了重视。
开始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本土艺术家的创作。
莫娣作为一名加拿大原住民女画家,恰好处于这个特殊的时代。
她的作品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电影的地点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一个宁静小镇。
小镇的环境被展现为宜居、自然和宁静。
这个环境背景反映了加拿大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莫娣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这个环境背景。
她通过描绘大自然和田园风光,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独特感知。
这个环境也为电影增添了一种纯真和温暖的氛围。
作为一个加拿大原住民女画家,莫娣的文化背景是影响和塑造她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原住民文化在电影中得到一定的呈现,包括原住民的传统艺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电影通过展示莫娣的创作过程和她的画作。
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尊重和赞美原住民文化的讯息。
拍摄技巧
电影在摄影方面的处理非常出色。
通过运用柔和的自然光和精心搭配的室内光线,营造了一种温暖、朴实的氛围。
使整个电影画面散发出温情脉脉的色彩,与故事的轻松温馨氛围非常贴合。
导演的镜头运用十分精准。
摄影师在选择镜头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特别展现了莫娣和埃弗雷特两位主角的面部表情。
从而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影片用镜头精细刻画了莫娣的绘画过程,以及她的作品。
局部的构图用镜头捕捉了她手中的画笔、色彩的交融,与画作细节的变化。
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莫娣艺术创作的情感和艺术表达的细腻。
在画面调色方面,电影呈现了多样的色调,这些色调反映了不同时间和情感状态。
比如,电影中温暖明亮的色彩表现了莫娣的内心活动和世界观。
而在某些情节中,通过冷色调的运用,则更凸显了莫娣内心的孤独和挣扎。
这种色彩的运用增强了电影对情感和氛围的表达,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了莫娣的情感变化。
《莫娣》这些技术手法不仅精准地传达了故事和情感。
更使得观众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
从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影片的情感体验中。
影片优点与不足
主演萨莉·霍金斯和伊桑·霍克呈现了出色的表演。
他们凭借出神入化的演技将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深刻、真实地诠释了莫娣和埃弗雷特的内心世界,为整个故事注入了灵魂。
电影通过表现莫娣和埃弗雷特之间的特殊关系,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以感人的方式展现了生活中的坚韧、温暖和希望,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共鸣。
影片摄影和美术设计精湛细腻。
充分展现了加拿大乡村景观的风采,以及莫娣制作的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这些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然而,电影也并非完美无缺。
除了主角莫娣和埃弗雷特外,部分配角的性格塑造和发展较为简单。
缺乏足够的立体性和深度,可能影响了整个故事的丰富程度。
故事的叙事局限在主角莫娣和埃弗雷特的日常生活中。
缺少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有时会使观众在历时上感到一定的单调。
《莫娣》这些优点和不足构成了电影的整体面貌。
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多层次的审视和感受。
影片感悟
莫娣坚信并热爱她的绘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始终不放弃创作。
她的努力让她最终发现自己的梦想,并取得成功。
这提示我们,只要我们对生活热爱并投入追求,不必担心困难。
也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梦想。
生活无法避免困苦和痛苦,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莫娣的人生很艰难,但她始终选择保持乐观向上和奋斗的态度。
即使生活中遇见了挫折,她也能够用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攀登高峰。
这启迪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和痛苦,我们不能被打倒。
要掌握自己的态度和反应,勇敢面对生活。
性别歧视是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电影中,莫娣遭受了外人的虐待和歧视。
这在社会中并不罕见,说明歧视问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同样存在,需要予以关注和解决。
影片还体现出社会对女性绘画家的偏见,导致她的艺术成就长期被忽略和低估。
这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提醒我们要支持性别平等的问题。
真实的爱情不是完美的,但它值得珍惜。
莫娣和埃弗雷特的爱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
但他们展现了一种深刻而真实的感情,超越了生活的艰难和困难。
有时,对于真正的爱情,我们不必有太多的拘泥,要学会欣赏其中的美好和真诚。
电影《莫娣》通过主人公莫娣的一生。
向我们传达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感悟,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