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在成都(上)|当超重人群决定走进体重管理门诊
一组数据:
BMI(身体质量指数)大于24属于超重,28到32.5属于一级肥胖,32.5以上属于二级肥胖。
为了夏天的好身材,每年减肥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今年,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明确提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更是为减重的热度添了“一把火”。实际上,减重不仅关乎身材,更与居民健康、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多地医院推出体重管理门诊,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健康食谱,国内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印发……随着“体重管理年”不断推进,当官方开始关注个人体重,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而在体重管理方面,成都又有着怎样的创新实践?连日来,聚焦体重管理,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当肥胖到来时
超重人群开始走进体重管理门诊
在走进体重管理门诊之前,小雨(化名)的情绪已经出现了些问题。身高160cm,体重70kg,身材“走形”已经影响到了她的工作。“领导、同事都让我去减肥,身边也有人嘲笑我太胖,整个人的情绪很负面,也尝试过节食、运动,但是每次都坚持不下来。”
面对肥胖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朋友的劝说下,小雨走进了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寻求医生的帮助。经过一系列检查,确认小雨没有其他疾病后,医生推荐其使用了药物,并开出了饮食和运动处方,强化生活行为方式管理。一个月后,当小雨再一次来到医院复查时,瘦了不少的她脸上带着开心的笑。
和小雨不同,阿韦(化名)身高175cm,体重72kg,无论体型还是BMI指数都和肥胖不太沾边。但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他被查出脂肪肝,医生推荐他去减肥门诊看看。“医生说我属于隐形肥胖,虽然体重达标,但内脏脂肪太多,同样会影响健康,建议减少10公斤脂肪,增加10公斤肌肉。”阿韦说。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治医师王海波告诉记者,在体重管理门诊里, 小雨和阿韦这样的患者很常见,而从门诊量来看,这几年到门诊就诊的超重患者确实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体重管理’年推进,迎来了新的就诊高峰。以前周末每天门诊可能就十几个病人,但现在基本上增长到了50、60个左右。”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当前的肥胖/超重人群数量算不上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卫生监督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成都成人超重率37.08%、肥胖率12.53%,尽管肥胖率低于全国同期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体重管理门诊掀起热潮
从干预体重到观念转变
目前,肥胖已经不再是只关乎健康的个人问题,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对个人而言,肥胖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结直肠癌、食管腺癌等肿瘤发病风险。对整个社会而言,肥胖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会加剧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卫生监督所)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科主任医师魏咏兰告诉记者,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曾发表研究,到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年轻化两种上升的数据,未来医疗资源将面临更大挑战。”
王海波为患者做减重手术
作为全国知名的肥胖专病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早在十余年前就已敏锐地察觉到肥胖问题带来的就诊压力。随着肥胖相关并发症患者的不断增多,门诊接诊量持续攀升,其中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了规范的药物干预,病情控制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为应对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医院于2013年率先在区域内开设了专业的体重管理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减重治疗方案。
正常人的BMI为18.5到23.9,大于24则属于超重,当数值在28到32.5属于一级肥胖,根据个体情况建议采用药物或者手术干预,32.5以上属于二级肥胖,建议直接进行手术。但王海波也坦言,通过医疗手段减肥只是减重的第一步,比起减轻体重,维持体重更为关键。“更直观的说法就是防止反弹。”
据了解,通过药物、手术干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体重在短时间下降。但如果干预后生活习惯没有得到改变,仍旧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反弹几乎是一种必然。“归根到底是要改变生活方式,转变固有观念——WHO已经明确,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干预,及时治疗。” 王海波说。
体重管理门诊的未来
要从多数量转变为高质量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的发言让体重管理成为了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而随之而来的,是体重管理门诊全国遍地开花。4月17日,成都市卫健委发布了成都体重管理资源地图,包括46家体重管理门诊,涉及全成都23个区(市)县,覆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
体重管理门诊是否真的能逆转肥胖人群不断增加的趋势?面对这一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疾病中心医师余佳慧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同时她也提到了另一个问题——体重管理门诊数量增多,需要关注规范化建设。
余佳慧正在为患者看诊
体重管理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医学工程,需要构建涵盖预防、诊疗、随访和长期管理的全流程、多维度健康管理体系。肥胖作为一种慢性、易复发的代谢性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长期干预,更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肥胖治疗需遵循阶梯化、个体化原则,从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如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处方、行为认知调整)逐步递进至药物治疗、内镜介入治疗,直至减重代谢手术。同时,由于肥胖患者常伴随代谢紊乱和多系统并发症,动态随访和方案调整至关重要,以确保长期疗效并降低复发风险。 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为例,该中心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开设了综合减重门诊、减重手术门诊、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门诊、肥胖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门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门诊等亚专科门诊,为患者提供精准评估、分层干预和全程管理,从而实现更优化的减重效果和代谢改善。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开展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服务的医院要强化⼯作统筹和全院专业资源调配,集中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并⿎励综合实⼒较强的医院设置肥胖防治中⼼,提供住院健康体重管理相关服务。“但是目前体重管理门诊建设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从体重管理门诊起步,到建设成高水平的肥胖防治中心,我们的路还有很长,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标准予以规范引导,更需要医疗机构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分享经验”。
通讯员 胡瑰玮
部分图据 受访单位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