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末南阳郡与南郡所谓的“汉水为界”

浅议:汉末南阳郡与南郡所谓的“汉水为界”

东汉末年,南郡和南阳郡的行政管辖区域界线到底在哪里?

虽然《中国历史地图册》上已经在地图上予以标注,然而局部仍然争议不断。

汉末(公元208年前)历史地图

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分界南北的记载,史料中有如下之多(资料摘自南阳网友白先主):

1,《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唐张守节著《正义》注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2,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3,《释名》"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4,《晋书·地理志》:“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5,《楚地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

6、《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记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7、《元和郡县志》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记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

8,《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的记载。

9,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秦兼天下,自汉之南为南郡,自汉之北为南阳郡……汉因之。

10,襄阳部分地方志,也有秦以汉水之北为南阳郡,汉水之南为南郡的说法。

综上所述看来,汉水南北分两郡的历史记载还真是不少。

这里,当然可以理解为南阳郡与南郡“汉水为界”。这么多证据,众口一词,汉水为两郡之“界”就是铁定的事实,应该是无可质疑的。

但是,这所有的记载是否就表示,南阳郡与南郡的行政区域界线就与汉水完全重合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话题:用以界定两个区域之间的地理参照物,是否就是绝对的行政区域管辖权之界线呢?

细心的朋友都会发现,这上面所有的资料,都是在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南郡,在汉水之南。

正常情况下的理解,就是古人借当时天下人尽皆知的汉水作为地理参照物,简明扼要地指明了南郡和南阳郡的所处位置:汉水之南为南郡之地,汉水之北为南阳郡之地。

如果仅凭“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简单地去解读,很可能会给人尤其是历史小白,带来认知误区:

1,汉水是一条正东正西流向的笔直河流。

2,汉末,天下就只有两个郡,汉水南边的地方都叫南郡,北边的地方都叫南阳郡。

事实当然并不是这样,这种理解显然是极其荒谬的,这是由于表达不严谨引起的“望文生义”现象。

事实是:

1,汉水并不是一条正东西流向的河流。

汉水在我国中部地区,发源于今陕西汉中,于湖北武汉汇入长江。其流经南阳郡与南郡境内时,河道其本为西北至东南走向。

2,汉末,天下有很多郡,由若干个州代管。南郡和南阳郡只是荆州之地的其中两个郡。

南阳郡确实在南郡之北,但根据地理志所描述,两郡之间的行政区域界线,并非是全在汉水上。

所以说,“汉水为界”这种说法,其实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粗略且不明确不清晰的说法,并非严谨的界线表达方式。若要细究,则千疮百孔,经不起推敲。

只能说,汉水只是南郡和南阳郡的大体分界线。汉水的其中某一段才是南郡与南阳郡的行政区域界线。

而通过考古流传下来的地方志书,对于两郡交界处之县境的范围描述,才最能体现相对精准的行政区域管辖界线。

某些人拿上述列举的众多资料,来证明汉水就是南阳郡与南郡的行政区域界线,不给人辩解的余地,根本就是在以“大致简介”的史料记载大棒蛮横地封杀地方志书“细节详述”之口,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至于哪段汉水河道才是两郡行政区域界线,这个问题没有资料直接明确地描述,但是可以从关于分界处的历史记载分析得出大致结果。

那么,究竟汉水的哪一段,才是南郡与南阳郡真正的行政区域界线呢?

南郡、南阳郡边境之处,只有一小段汉水属于真正的东西(以古人方位认知为标准)流向。这段汉水,西起襄阳万山,东至渔梁洲,约长20里。

而明确无误,毫无争议的行政区域界线之上的汉水,正好对应此段襄阳城北之处的河道。

其他地带的汉水河道并不是“标准的(古人认知)”东西流向,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尤其是万山以西的汉水。

由此可见,只有襄阳城北处二十里的汉水河道,才符合完全意义上(行政区域界线)的“汉水为界”。

而汉末关于南郡与南阳郡的真正界线,在部分史料记载中,可以得到一些端倪。

1,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此记载明确显示,汉水之南的隆中,属于南阳郡之地。汉水并非此处的行政区域界线。

有网友在“号曰”二字上面作文章,称隆中是习凿齿“号曰”的。言下之意,号曰就是取名号的意思,而且在这里恶意强调是习凿齿取的地名。

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文痞行为,建议这些人先去查查词典,看看号曰到底是什么意思。

然后再答复一个问题 :试问君,从哪里看出来隆中之地名号是习凿齿取的?为什么没有理解为是诸葛亮或者是本地百姓取的名号,偏要诬赖是习凿齿取的名号?

史料记载中出现的“号曰”很多,难道那些人或地方的名号,都是史学家自己去安的名号?

真是应了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又有网友认为习凿齿的此处记载与前文他自己转述的“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相矛盾。

笔者认为,所谓的“汉水为界”只是两郡相对于汉水方位的简介,并非绝对精准的行政区划管辖界线。在这里,习凿齿的记载,则是局部细节的描述,并无存在矛盾之说。

隆中并非在铁定无疑“汉水为界”的襄阳城一带,而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襄阳城西九里远的万山,就是襄阳县之西界。

有人又以隆中离襄阳城近为由,认为隆中必然归襄阳管,说明习凿齿造了假。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没必要辩驳。

晋朝是汉朝的后朝,相去不远。习凿齿生活的时代,距诸葛亮去世不过一百五十年,因此资料真实性是可靠的。

有人又以“习凿齿是襄阳人”作为污蔑其徇私舞弊的理由,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回答价值,笔者懒得去解释,因为广大网友是明理的。

2,东汉张衡在《南都赋》里写道: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汉皋台,汉皋山,又名万山。

汉皋之曲,即汉水在南岸万山处,与襄水汇合形成的曲渨。

汉代时,老龙堤还没有修筑,这里的汉水与襄水相通,形成了鸭湖,檀溪湖。这块区域有几个沙洲。

所谓的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就发生在万山处隔沔的江渚沙洲上,并不在汉水之北岸上。

因此,汉水为界无法解释汉水之南部曲渨发生的传说故事被记录于南阳郡。

3,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有人称,在这里“万山并不是南阳邓县与襄阳县的分界之山”。应该理解为“万山只是刚好在南阳邓县与襄阳县的分界处”,汉水才是南阳郡邓县与襄阳县的唯一分界参照物。

笔者想问一下,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后面一句“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作者放在这里是干嘛用的?

4,《襄阳县志》载:万山以东,汉水之南为襄阳境;万山以西, 汉水之北为南阳郡邓县境。

笔者再发问:如果襄阳县与南阳郡邓县真是简单的“以汉水为界”,那么这里面的“万山以东”、“万山以西”放在记载中究竟是要告诉大家什么重要的信息?

相信看到这里,明理的朋友心里就有了初步答案:“万山”是个很关键的元素,在两郡之界线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5,隆中之地的地形条件,决定了这里划入南阳郡邓县管辖才现实。

笔者认为,纸上谈兵无益,联系实际才能解决问题。

襄阳城北边的汉水为界已经铁定。

那么,万山以西的汉水南岸,真的也是汉水为界吗?

湖北汉江考古专家经研究勘察后称,汉水河道在今谷城县茨河镇到襄阳万山一带,历史上应该有过多次改道。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有清雍正年间一次,还有民国时期一次。

汉代时期的万山以西的汉水河道,经考察推测,很大概率应该是在现隆中山区北部的山脚之下。

江河改道在当今也时有发生。

南阳地区历史上多次因洪涝灾害,造成河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改道现象。1919年、1975,均发生过大型洪灾,最近的一次为去年发生的白河洪灾,时间过去尚不久,所幸未造成严重损失。

2021年9月,河南南阳网友发布的白河洪灾视频截图

古代统治者当然也了解河流容易改道这个自然特性,故一般会尽量避免直接以不稳定处的天然河道作为行政区域界线。

在平原上,虽然会面对河流改道之现象,但属低概率事件。因河流的定界作用明显容易操作,又常常沿袭传统习惯,故多以河流为界;在河道相对稳定的山区丘陵地带,常以河流为界,这个当然很合适;但在盆地边沿,河道并不稳定的地带,统治者应该大多倾向于以河道两侧的山岭为界。

隆中山区,正是位于南阳盆地最南端的汉水之南岸。这里以隆中山区为界,正好可以避免汉水改道带来行政区辖境变动之麻烦。

不仅仅是隆中一带汉水河道不稳定这一因素,会降低此处“汉水划界”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隆中一带宽阔的山区地貌,又是降低“汉水划界”可能性的重大理由。

隆中一带的山区,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型地貌。其地山并不高大雄伟,也并不陡峭险峻,但是山头众多,峡谷幽深,山峰高度普遍在海拔150米~300米之间。

整个山区带东接襄阳万山檀溪,西连茨河(古山都之地),北临襄阳尹集(古中庐之地),南北宽度可达五至六里,东西长度达二十里。山区带之西部均为密密匝匝的海拔低于百米的丘陵山头,和数不清的水塘沟岔。

宽达五至六里的山区带,是什么概念?居住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大家看看下图,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隆中山区山多林密,峡谷幽深

上面图片是站在腾龙阁上往附近拍摄的约一两里范围之内的山区景色,可以看出,隆中山区范围并不小,山峦起伏,峡谷幽深,没有公路显然是不容易通过的。

在古代,隆中山区是没有条件修路的。那么,这五六里之宽的山地,全靠徒步翻车越岭来通过。俗话说,宁走十里坪,不走一里山。足以说明了翻山越岭比走平路要艰辛困难很多。何况,这里并不止一里山,而是有五六里之远的无路山区。

隆中山区的大小公路都是解放后才修建的

那么,山那边是什么地方?现在是尹集,东汉末年,那里则是中庐。据载,中庐县城故城在今九集旧县铺。翻过了山,还要再走十几里路,才能到县城。

而反观邓县之县城邓城,就在汉水之北,过了汉水, 就是一马平川。此处汉水虽然也有一两里之宽,但是对于祖祖辈辈住在汉江边的百姓来说,也就是个把时辰的坐船罢了。乘船出行,当然远比披荆斩棘、徒步翻山越岭要舒适多了。

此地带居民,因受到南部山区的重重阻隔,被迫形成了跨越汉水到邓县县城赶集的传统生活方式。荆州的官员,当然应该尊重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将此处划入邓县管辖,同时也方便两地管理。

汉末南郡南阳郡跨越汉水管辖对岸的现象很普遍。南阳郡与南郡,都有汉水对岸的辖境。为什么别的县跨水管辖都不是问题,而邓县就不行呢?

综上所述,无论是历史资料之记载方面,还是基于地形地貌分析方面,汉水之南襄阳万山以西的隆中地带,在汉末都应该是属于南阳郡邓县之地。

小结:

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属于大致说法,并不表示汉水就一定完全是两郡的行政区域管辖权之分界线。

真正的“汉水为界”,仅存在于襄阳城北万山到鱼梁洲这段约二十里的汉水河道。

万山以西、汉水南部的隆中之地,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载“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是无可否定的事实。

相关推荐

​山东省各市、县地图

​山东省各市、县地图

70

山东省各市、县地图 点开图片,长按两秒 点击下方【原图】按钮 即可查看高清地图 山东省地图: 山东省地图政区版 山东省地图基本要素版 山东省地图乡镇分界图 山东省地图地形版...

​影评 I 深度解读电影《我不是药神》

​影评 I 深度解读电影《我不是药神》

192

影评 I 深度解读电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 让道德温情照亮社会现实 ——评电影《我不是药神》 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追求生命而生命毁灭的悲剧...

​史记·吕不韦列传

51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译文: 吕不韦,是在阳翟做生意的大富商。吕不韦通过来往全国各地低买高卖商品,积累了巨额家资。 秦昭王...

​河南焦作高校

​河南焦作高校

121

河南焦作高校 一、河南理工大学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英文: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简称“HPU”)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黄河之滨、太行之阳的焦作诞...

​正确看待日本武士道精神

104

正确看待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虽然二战时日本把他丑化了,但是,他也有积极的一面。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精神支柱。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

​未来2-3年,这6只医药股或冲上千亿市值

​未来2-3年,这6只医药股或冲上千亿市值

108

未来2-3年,这6只医药股或冲上千亿市值 市值可以说是上市公司生命周期最直接的表现。聚焦到A股的生物医药领域,目前千亿市值的公司有11家。实际上,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疫情环境下...

​美国陆军军衔详解

​美国陆军军衔详解

154

美国陆军军衔详解 士兵级(Enlisted) E-1 列兵 (Private) 新兵入伍并参加基础训练时授予的军衔,无任何军衔标志。新兵在需要完成基础战斗训练,并在这个时期训练和学习如何服从命...

​黑与白,简单的美 黑白装饰画作品|分享

​黑与白,简单的美 黑白装饰画作品|分享

171

黑与白,简单的美 黑白装饰画作品|分享 艺术家|设计师|插画家-Rosies的部分作品分享。 黑白装饰画|针管笔手绘。 大神的黑白装饰画充满了独特的神秘感! 黑白的强烈对比,是一种简单...

​贵州乌蒙大草原

​贵州乌蒙大草原

102

贵州乌蒙大草原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贵州乌蒙大草原。乌蒙大草原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和金沙县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之一,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草原之一。...